首页 | 社区 | 博客 | 招聘 | 文章 | 新闻 | 下载 | 读书 | 代码
亲,您未登录哦! 登录 |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编程爱好者网站新闻 - 正文
 
 

回炉再造软件人才供需错位正解

11073 次阅读 | 发布时间:2006-09-01 | 向本站投递新闻
打印文章
  一直以来,中国软件业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一边是软件企业大呼人才供给不足,一边是正规院校出来的正派军遭受冷遇。软件产业的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将会直接影响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秘书长柳纯录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能在常规院校软件人才毕业前增加一道“工序”,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训,就能彻底扭转这一尴尬局面。

  回炉再造

  8月21日,在由教育部高教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和信产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支持的“IT人才育英培训工程”首批学员结业典礼上,柳纯录告诉记者,过去从高校里招来的“优秀”毕业生,虽然学校招牌和成绩都很光鲜,但真正到了岗位上根本不适应,企业还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内部培训,像软件外包的一些订单的开发人员设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墩上去就得像机器零件似的能运转起来,否则一个环节卡住的话,肯定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

  过去两三年来,软件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一大批高校开始盯上了软件人才供给这道盛宴,软件学院更是层出不穷,但事实上并没有堵住这个缺口,反而导致了“不合格”人才的供给数量爆增。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秘书长关长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就近年来软件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来看,概括起来可以用“两旺两虚”来形容,一是供需两旺;二是技能差和就业率低。

  一般来说,衡量软件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决定于4个方面:专业技能、项目经验、权威认证、高校学历。 而高校毕业生往往在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矛盾,技能和经验成为其中短腿,如果能在毕业前进行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将能有效缩短岗位试用期。而企业恰恰是需要“即插即用”的人才,一进入企业就要能动手,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去。对传统的毕业生进行实训就如同回炉再造一样,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对症下药

  那么,作为软件企业又持何种态度呢?中软公司副总经理唐振明告诉记者,目前,软件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项目开发经验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软件企业“谈应届生色变”的原因。传统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往往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在能力上也是参差不齐。这导致企业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既缺乏适合岗位的人才,又不能因为人员缺乏而降低标准,最终就导致了缺口的出现。

  唐振明表示,最近接到了微软的一个价值440万元的移动设备终端测试的软件外包订单,但由于国内缺乏相关配套人才,所以只能委托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定制。而国内高校在软件人才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中很难跟得上市场的脚步,因此,供给与需求的错位现象会长时间存在,特别是IT行业更新换代的周期本身就很短,人才培训与企业需求的节奏不可能贴合到一起。相比之下,实训模式则更为接近企业需求。

  常规的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根基还不错,就如同一个人内功深厚,但却没有套路,唯一差的就是“临门一脚”的雕琢。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培训中心总经理张彤川认为,能力和经验是横亘于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天然鸿沟。不过,市场上供给的软件人才往往具备扎实的功底,稍微加以修饰就能成为系统测试、系统架构、项目负责等高端软件人才坯子。因此,要想补齐这块短板,就要对症下药。既不能让人才成为证书的奴隶,又要打破学院围墙,让讲师成为项目经理,学员成为企业员工。